更多精彩尽在这里,详情点击:http://jefaiscaca.com/,飞艇运动
象征童年记忆的纸飞机,在附中校园里再度起飞。附中一直有举办纸飞机大赛的传统,要求简单,「材料只能使用纸张」,「造型为飞机」,以防有同学叠出奇怪的形状。而在一个月前,高一 AP 班也举办了一次小型纸飞机竞赛,起因是一位同学桌上的一架纸飞机。
五名同学站在讲台上,依次扔出自己手中的纸飞机,授课教师 Ali 先生会比较几架飞机飞行的距离,并据此决出胜者。大家纷纷惊叹优胜选手的技巧和好运,扭头和朋友们讨论如何改进才能飞得更远。Ali 先生还会教他们自己折纸飞机的方法,听说是很久以前,他奶奶曾经教给他的。
Ali 先生负责北京师大附中高一年级三个 AP 班的英语听力与写作课。这一天,在给高一 12 班上课时,计算机教室的电脑出了故障,Ali 先生走进班,准备通知将打字练习改为单词测试。他突然看到李梁宬同学的课桌上摆着一架精美的纸飞机,试飞了一下,竟可以飞得很远,也很平稳。想着「不如让他们放松一下」,他号召大家举办一场纸飞机比赛,每个人设计一架自己的飞机。李梁宬主动贡献出自己随身携带文件夹中的普通白纸。之后,他在另外两个 AP 班都办了同样的活动。
李梁宬在班里的外号是「飞机制造商」。他一度将课间、午休等所有休息时间全部用来设计飞机模型图纸,优化性能。因此,只要在他的座位范围内,地上、桌上、桌洞里都可以看到纸飞机。有同学评价,这些纸飞机结构「复杂而精巧」,很想碰碰看「到底是不是真的用纸做出来的」。
纸飞机比赛过去不久后,李梁宬的特长被用到了班级的板报制作上,板报的主题是「改革开放四十周年」,他负责的部分是我国军事的进步。最近的珠海航展上有我国最新战斗机「歼-20」的表演,他另辟蹊径,想通过 3D 飞机模型来表现改革开放这一主题的话。
这架飞机模型是名副其实的「纸飞机」。用 1/4 大小的正方形白纸按对角线对折,折成一个菱形,把边弯成弧形,再上下对折,就折出几个基本的飞机零部件,最后用乳胶拼在一起。李的同学回忆,他当时「坐在板报底下,几把刷子蘸着手边一盘调好的颜料,将表面涂成黑色后,把里面能看到的地方也捅了几笔」,有一种「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圣贤书」的专注。他对此「挺佩服的」。
高一 12 班的宣传委员也记得,他们当时想尽快完成板报,认为把飞机平铺着扎在背景板上就可以,但李梁宬坚持要求呈现立体的飞机。他反复尝试多次,才最终决定好位置,固定好飞机,并找到一个完美的展示角度——从侧面欣赏飞机模型,像俯冲下来一样。李梁宬制作的飞机模型
李梁宬的同学觉得他很有想法:几乎所有板报都是平面的,很少有立体的。最终班级获得板报优秀奖,可以说是那两架立体的纸飞机抓住了眼球。有很多外班同学路过时,会在他的作品前驻足,轻声讨论,他们欣赏的眼神让李非常有「成就感」。
上小学前,他就很喜欢机械类的物品,比如各种交通工具。当时动手能力还不足以制作模型,他更喜欢折纸飞机。再大一点,他会觉得某款飞机特别的好看,但拥有它又不太现实,于是制作飞机模型就成为了一种解决办法。相比于纸飞机,「它们更像生活中一架真实的飞机」。
他曾经尝试过用木头,但当时年龄较小,力气不大,操作木头不够现实,而且「如果一走形,那你整块这一块木头就废了」。后来他发现,用纸也能做出精巧的飞机模型。其中最关键的,就是「不光是完全去还原它」,而是要有一种「自己的味道」。
他最看重飞机的外观,而不喜欢航模竞速。他认为,如今的少年们普遍缺少一种欣赏静态美的能力。「我想通过我的作品去表达一种静态的东西」,告诉大家,「它也是美的」。
板报上的两架纸飞机有他自己重新设计的部分,包括垂直机翼和进气口等,花了一周左右的时间。幸运的是,这次设计的飞机只改进了一次就能飞得很远了,平常做的时候「还是比较慢的」,需要进行多次推翻重来。他认为「慢工出细活」,一个成品会有各种各样的样机,平均每架飞机完成前会尝试三四次。制作模型不只是一些零件组合后是否好看,以及还原度怎样的问题,还有模块与模块之间的契合,「不一定能契合得非常好」。
他也会用到其他材料来制作,例如金属片可以表达一些蚀刻片模型,零部件组装也较为容易,还能达到反光的效果,更真实,是一种不同的表现手法。但他依然愿意使用自己最为熟悉的材料,「用纸做就挺好的」。
他会将做好的飞机模型摆在自己房间的柜子里,书桌上也会有几架,整个屋子像个飞机场,「我很喜欢那种错落的感觉,特别好看。」每天完成课业后,他就做一小会儿模型,是给自己的一个很重要的放松过程。
一开始只是对模型很有兴趣的他,渐渐发现模型已经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。他不开心的时候会做模型,这给他带来一个「简单的空间」,可以慢慢静下心来,客观地思考之前的事情,作出更理性的判断。也正因如此,即使一个人花费很长时间,他也不是很想和朋友一起制作模型,而希望独自在房间里,「享受自己专注的过程」。李梁宬的工具箱
在模型制作上,李梁宬还有一套模块化的系统:其中一小部分画在了纸上,大部分都印在了脑袋里。新飞机里的一个部件,如果和之前做过的飞机有相同地方,就可以用上自己已经成型的设计,相当于建立了一个自己的「素材库」。如果这个库里没有的话,就再去重新设计。
随着制作次数的不断增加,失败品也有很多。他学会了从失败的样机中寻找可以再利用的部分,然后把它记下来,「说不定哪天有架飞机会很适合呢」。
曾因为痴迷于做模型而被老师提醒过的他,意识到「即使是做自己喜爱的事,也要适度」。李梁宬的家长也不是很支持他制作模型,而是希望他可以更多地投入到学习上,但也「至少不会反对」。小学五年级,他改装过一台四驱车,让它不仅可以在平地上前行,还可以越野、爬坡。李梁宬把成果展示给爸爸妈妈,「他们没有想到这个小东西可以跑这么快,爬这么高的坡,就夸我挺厉害的。」李梁宬和他的其它模型
他时不时借用附中的科技教室制作模型,在这里可以用到电锯、手锯,还有特别大的钻床——家里几乎不可能具备这个条件。科技教室的环境很安静,他选择去那里制作,也是「求个清净」。
在纸飞机比赛以前,他一直认为 Ali 先生是一位不苟言笑的老师。这次 Ali 先生跟他聊天,自己小时候也很喜爱这些纸飞机,会和朋友们比谁能飞得更远,「我发现他其实蛮有趣的,这架纸飞机让我更全面地了解了一个人。」
李梁宬近期目标是制作一架更「大」的飞机。它要个头大,大飞机的表现力更强;要体现更多细节,大飞机展示得更全面;要影响力大,他不想让模型的魅力仅局限于男生。「要是有同学愿意和我讨论与模型有关的事,我会非常高兴的」,他扶了扶眼镜,脸上飞出笑意,「当然,我也可以教教你们呀。」
关键词
本文为自媒体、作者等湃客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,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,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
Read More